中宏网山西3月31日电 为深入了解当前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城镇居民消费信心提供科学依据,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中心委托山西社民满意度测评中心,从今年1月开始,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影响山西城镇居民消费信心因素的调查。
据了解,本次调查范围为11个市,调查方式为线上线下,共发放问卷4600份,回收有效问卷3132份。从调查的性别看,男性占比53.4%,女性占比46.6%;从年龄看,46-59岁人数最多,占比为39.12%;从学历看,本科及以上占比46.9%,大专及以下占比为53.1%;从月收入看,3000-4999元的占比27.3%,5000-6999元的占比为29.1%,7000-10000的占比为26.5%,10000元以上的占比为11.2%。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对商家信誉、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虚假宣传等消费因素关注较多,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消费信心指数取用值为84,明显处于弱信心区。当问至居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消费支出的变化时,回答:“日常用品”支出降低的占比5.1%,大致不变的占比84.7%,提高的占比10.2%。“服装衣帽”支出降低的占比4.8%,大致不变的占比85.1%,提高的占比10.1%。“家电用品”支出降低的占比6.1%,大致不变的占比86.7%,提高的占比7.2%。“外出就餐”支出降低的占比6.8%,大致不变的占比83.1%,提高的占比10.1%。“家用汽车”支出降低的占比15.5%。大致不变的占比68.2%,提高的占比16.3%。“健康养生”支出降低的占比3.6%,大致不变的占比75.1%,提高的占比21.3%。“教育培训”支出降低的占比7.6%,大致不变的占比74.1%,提高的占比18.3%。“住房”支出降低的占比10.9%,大致不变的占比77.9%,提高的占比11.2%。
收入因素直接决定居民的消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家庭收入状况与去年相比,基本不变的占比46.51%,略有改善的占比12.58%,显著改善的占比15.1%,略有下降的占比16.3%,显著下降的占比9.51%。对未来个人消费预期支出调查中显示,保持不变的占比51.56%,增加的占比28.71%,减少的占比19.73%。
消费环境因素影响居民的消费。当前市场上假冒伪劣、缺斤短两、虚假宣传等乱象频发,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本次调查中,被访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担心的因素选项中,产品质量占25%,商家信誉占18%,售后服务占15%,宣传虚假占11%,价格欺诈占8%,缺斤短两占5%,消费陷阱占6%,以次充好占7%,投诉渠道不畅占3%,维权难占2%。在调查中,居民消费时最看重的因素中质量占比30.2%,品牌信誉占比25.1%,创新个性化占比20.5%,价格占比14.1%,售后服务占比10.1%。
政策因素影响居民消费的预期。本次调查显示,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因素有:就业前景占比38.7%,收入稳定性占比31.20%,社会保障占比19.2%,物价水平占比10.9%。出台良好的消费政策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对未来哪些领域的消费将会增长,调查显示:旅游出行占比26.56%,健康养生占比25.54%,教育培训占比19.34%,汽车消费占比18.26%,家电消费占比10.3%。此外,供给结构因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稳定,产品的创新性,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社会舆论的导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消费的认知和预期,左右消费决策和信心。(通讯员 石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