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行走在阳高县广袤的乡村田野,一项项产业蓬勃兴旺、一座座新居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处处彰显着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气象。这也是阳高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以提振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加快乡村建设为重点,扎实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缩影。
位于龙泉镇八里台村的阳高县蓝莓产业示范园内,座座阳光大棚整齐排列。
村民在山西雁门三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业帮扶车间分拣杏果。
大白登镇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阳高红”小西红柿广受市场欢迎。
古城镇赵家村农户展示丰收的杏果。
友宰镇有机旱作高粱示范片一派丰收景象。
引模式 兴科技 优品牌
“特”“优”农业拔节跃升
11月2日,走入阳高县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一期工程施工现场,座座崭新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正“拔节生长”,与公路、村舍相互映衬,孕育着现代化设施农业在阳高县蓬勃向上的希望。平整土地、搭架搬料、铺塑料膜……工人们赶工期、抓质量,一派火热景象。“园区将建设50个土墙式日光温室大棚和2个智能玻璃温室。目前,35个土墙式日光温室大棚主体已建成、1个玻璃温室主体框架已完成,力争早定植、早见效、早受益。”负责园区项目建设的山西圣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设施蔬果生产“寿光模式”落户阳高的重点项目之一,园区还将配套仓储、恒温冷藏设备,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蔬果生产基地。
“产业示范园可以说是‘寿光模式’和‘阳高农业’的双向奔赴。”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海军表示,目前该县共有日光温室8700栋,“龙头企业带动及规模化种植可有效带动这些小而散的自建棚,形成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新支撑、新高地。”
“1亩温棚10亩田,一年四季都赚钱。有这些大项目在,育苗有人管、技术有人教、育成有人收,咱们的信心足着呢!我今年种了2个棚西红柿和黄瓜,一年收入11万元以上。”说起园区联农带农的辐射带动作用,种植户闫振国直竖大拇指。
乡村振兴首先要靠产业。作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全省“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基地县,阳高将发展设施蔬菜作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量不断提高。目前,该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6万亩,居大同市第1位、全省前5名。
时值深秋,塞上朔风凛冽、棚内绿意盎然。步入华联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处智慧温室大棚,青翠欲滴的黄瓜藤正沿着吊蔓线向上生长,焕发着活力与生机。棚顶的LED屏实时更新温度、湿度等关键信息。“即使在冬季-30℃的严寒下,棚内温度仍可维持在15℃以上,这得益于墙体加装的大容量蓄热储能系统。它能在白天吸收太阳光热、夜晚释放能量,温室的蓄热储热能力提升明显,既绿色低碳,还降本增效,一举两得。”园区技术员王守明一边查看秧苗一边介绍大棚中“隐藏”的高科技。
“园区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着力在设施蔬果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推广上‘做加法’。”据华联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经理李伟介绍,该园区共包括玻璃日光温室、土墙体日光温室、四季版无墙体日光温室、零耗能柔性墙体日光温室等4种日光温室50栋,还建有包括冷冻库、保鲜库、杂粮库、果蔬库、电商云仓、城配中心、信息中心在内的物流园。
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既撑起了农村产业振兴的新希望,又推动设施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8个塑料大棚产业园、8家规模化蔬菜种植公司、35个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大型脱水蔬菜生产企业、8个较大分拣车间、2家农产品包装企业、18个成熟田头市场。为“特”“优”农业发展赋能提速。
“草莓番茄”“釜山88”“黄玲珑”“清口蜜”“黑珍珠”……糖度高、口感好、营养丰富的“阳高红”小西红柿深受市场欢迎,同时也已成为推动阳高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成立“阳高红”蔬菜全产业链服务中心,聘请知名专家全流程跟进技术革新与产品迭代;出台《阳高县西红柿产业规划》《阳高县西红柿产业发展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等扶持文件;对接大同市“菜篮子”工程供应,与北京、上海、郑州等地的50多家商家建立供销关系;多次举办“阳高红”西红柿论坛,引进华联农业公司、青岛沃林农业(大同)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参加全国社区消费扶贫工作推进会等各类农产品展销会10余次……依托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投入、打造知名品牌、扩展销售渠道等方式,“阳高红”不断提档升级,迈向高端市场。目前,该县“阳高红”西红柿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值预计可达到3.5亿元。据阳高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吕海介绍,该产业每年可提供固定技术岗位3000个左右,直接或间接带动4000余户农民从中受益,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踏歌振兴路,产业焕新颜。从“一抹红”到杏果蔬菜“五彩缤纷”,阳高县锚定“特”“优”农业,构建起智慧设施、日光温室、塑料钢架大棚、露地蔬菜四大板块共同发展的蔬果产业新格局,蹚出了一条从扶贫到脱贫、从脱贫到致富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提速。
拓渠道 强政策 优服务
千方百计促民增收
清洗、去核、浸糖、烤制、消毒、包装……位于王官屯镇王官屯村的山西雁门三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一颗颗酸甜可口的阳高杏从冷库中运出,在流水线上自动流转,打包运往京津冀及全国各地。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既能照顾孩子老人,收入还稳定,‘帮扶车间’真是好政策。”正忙着封装打包的村民王雪梅笑着说,现在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较之前在外打工收入高出不少。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工厂每年可消化本地杏果产品2000余吨,可就近解决脱贫劳动力100余人。办在“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不仅有效延长了特色农业加工链条,更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化产业优势为就业优势,类似雁门三犁公司这样的就业帮扶车间在阳高遍地开花。近年来,该县围绕“产业发展、就业需求在哪儿,帮扶车间就建到哪儿”的工作思路,积极招引和扶持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进镇入村,推动就业帮扶车间提质扩容,将就业下沉到乡镇、村社一线,实现村民有效就业。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3家、专业合作社1233个、能人大户310户,将1.2万农户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
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标准化棚圈整齐排列,一头头体格健硕的奶牛悠闲地吃着饲料。落户下深井乡董家庄村的阳高县犇犇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育有弗莱维赫、荷斯坦等良种牛2000多头,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11月中旬,记者前往采访时,42岁的脱贫户刘厦边搅拌饲料边说:“现在一个月能赚5800元,公司还提供免费食宿,你说好不好?”曾因病致贫的刘厦现在是犊牛岛的技术负责人,收入连年增长。
“养殖场共吸纳周边村的脱贫户12人、一般户35人。”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文军坦言,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帮扶和支持,“今年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5.3万元直接给到企业,让我们吃了‘定心丸’。看着一个个脱贫户在这里赚到了钱,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脱贫劳动力就业,一头连着家家户户,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大局。今年以来,阳高县人社部门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聚焦“找、输、选、送、稳”五个方面,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精准对接求职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服务保障,落实落细群众务工就业工作。目前,全县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人数1.4万人以上。其中,省外务工4149人、省内县外务工2656人、县内务工7948人。
“在‘找’岗方面,我们结合本地用工情况,征集到省内外503家企业近3.5万个用工岗位信息,并及时对接用人企业,及时‘输’送岗位。”阳高县人社局田占春表示,该县线上线下齐发力“选”送岗位,线上先后举行“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大型招聘活动43场,涉及412家企业2.8万个岗位,线下则在鳌石乡均田村、县零工市场等地举行现场招聘,提供6529个岗位。
“多亏了‘送岗上门’服务,现在我和两个儿子都有稳定工作,每月收入5000多元,‘五险一金’也交着,还有啥不满意的!”家住龙泉镇花苑村的脱贫户杨林春笑得合不拢嘴。大儿子杨彦辉表示,从岗位信息、福利待遇到岗位要求,乡镇就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多次入户耐心讲解,解决了全家就业的大问题。
“就业乃民生之本”,阳高县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郭霄表示,该县11个乡镇均设有乡镇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会定期前往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展“一对一”入户服务,实现“零距离”就业指导,今年已服务群众6000多人次,推送岗位3000多个,确保农村脱贫劳动力一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实现。
美环境 促和谐 担责任
绘就乡村振兴底色
和美乡村,美美与共。阳高县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按下乡村建设“快进键”,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沿着平坦的通村公路一路前行,踏入大白登镇潘寺村,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房前屋后的绿地干净整洁、宣传栏展示设计耳目一新,一幅整洁、舒畅、和谐的田园画卷尽收眼底。
“我们村一年一个新变化,村里环境好了,居住感受真是越来越好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赵军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从垃圾清倒、沟渠清理,到巷道修整、田间除杂,再到庭院整治、墙体彩化,通过集中整治,潘寺村里太阳能路灯、休闲广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专门设立了垃圾收集点,配备了垃圾箱、垃圾清运车辆和保洁人员,处处彰显着洁、绿、美。
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呈现出一派和美清新的动人景象,提升了乡村“颜值”,更擦亮了振兴“底色”。目前,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在9个乡镇12个村实施了村容村貌提升、污水站配套管道及排水渠改造等综合整治项目,有力有效地满足了群众对人居环境的改善诉求,推动全县“一处美”变“全域美”,“一时美”为“持久美”。
乡村振兴,“落得下”的同时更要“融得入”。作为一个覆盖7个自然村127户脱贫群众的移民新村,花苑村村民在搬迁后曾因生活琐事多次产生纠纷。如何将村民拧成一股绳?村党支部二楼的“小鲁调解工作室”成了破题的关键。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法规咨询、法律知识宣讲……只要接到纠纷信息,调解员鲁学虎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心用情化解双方矛盾。“有矛盾,找小鲁”在花苑村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村民不仅“融”为一家人,“小鲁调解工作室”也成为龙泉镇化解基层矛盾、打造乡风文明实践品牌的生动缩影。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移风易俗、倡导弘扬文明乡风进程中,阳高县197个行政村推行“四会一约”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并建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实现全覆盖。积极整合乡村文化、体育资源,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主阵地作用,深入开展“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2024年群众文化活动全民篮球乒乓球比赛、全民健身项目和广场舞展演、红色电影展周等系列活动,为全县各乡镇放映公益电影1018场,送戏下乡70场,让乡村生活“动起来”,让基层群众“乐起来”,不断为村民提供精神食粮,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
文明风起阡陌间,和美乡村入画来。近年来,阳高县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坚持以宣传引路、以实践加码、以典型赋能。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手工墙绘营造了浓厚的移风易俗氛围,“小板凳”宣讲用“乡音土话”普及好政策,讲好身边的文明故事。村民自创的阳高二人台将移风易俗主题融入小戏小剧,倡导红白事新办简办,杜绝陈规旧俗。新的村规民约得到了群众认可,并迅速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如今,像这样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美丽村庄已成为阳和大地新农村的标配,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乡村建设,不仅要谋篇布局,更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阳高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防返贫工作领导小组,持续高位推动;建立“单月督导、双月调度、季度推进”工作制度,通过实地看、现场算、对台账和当面问等方式传压力、抓落实;全面对标对表“三落实一巩固一事项”考核指标,落实落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11个乡镇党委书记当好“施工总队长”,对照国考、省考指标狠抓整改提升;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资金项目向乡村振兴聚拢……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层层压实责任。2024年,阳高县各级衔接资金投入2.22亿元,21个安置点共配套产业项目26个,实现各安置点有产业、能就业目标,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田畴披锦绣,沃野奏欢歌。特色产业喜结繁花硕果、惠民工程浸润百姓心田、“美丽庭院”增色添彩……如今的阳高县,处处都能感受到“千万工程”经验为乡村振兴注入的蓬勃生机。站在新起点,阳高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靶向攻坚、精准发力,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新图景。(记者 李强)
原标题:【深度透视】把日子过得更有甜头、更有奔头——阳高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