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西11月20日电 在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金代白地黑花玉壶春瓶,器型精巧,瓶身上书有“榆次县孟家井烧来……”的铭文,笔法率意,向人们展示了榆次窑(孟家井窑)高超的烧制水平。
榆次窑(孟家井窑)就在今天的孟家井村,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东山顶上,这里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窑都。
孟家井窑遗址是山西第一批省保之一,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孟家井窑瓷塑被列为迎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窑火 陶冶成器
木有时朽,土有时崩,而瓷宁逝勿移。瓷土成胎,釉彩封层,青瓷如冰,白瓷类雪……自古以来,匠人们将世间的色彩和美好的创意凝聚于方寸之间。世人谈及瓷器,多论及汝、官、哥、钧、定,言必称景德镇,殊不知山西在历史上窑火的光辉。
孟家井村是迎泽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周边拥有较为优质的瓷土及煤矿资源,具有烧造陶瓷得天独厚的条件。据清代《榆次县志》载:“天井观在孟家井,其中有伯灵仙翁祠,孟家井三百家业陶者祀。”
孟家井窑瓷塑发端于手工业发达的北宋年间,金元时期最为兴盛,至清代产量减少,民国仍有烧制。村中路旁散落着的瓷片,砌进墙面的匣钵,犹能想象当初“窑火通明两岸红”的景象。
从现有的陶瓷片遗存来看,孟家井窑主要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黑釉、白地黑褐花,尤以绞胎、兔毫、油滴最为有名。但绞胎瓷从明代后就再无踪迹,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绞胎瓷已失传了400多年。
这种绞胎瓷,通常由白、褐双色瓷土叠合、绞揉,如浮云流水般变幻的花纹,最终呈现“遍地皆花,如织锦,然多圆纹,浓淡可挹”的糅合之美。由于它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名贵稀少。
2008年,传承人王鼎和他的团队通过不断地挖掘和坚守,走访老艺人,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采集瓷片标本,一步步复原传统工艺,让孟家井窑瓷塑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2016年8月10日,孟家井村那一窑炫目的炉火,让沉寂400多年的传统绞胎瓷工艺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吉光片羽 再现风华
走进孟家井窑瓷塑陈列馆,各类瓷片标本悉数在目。瓷片标本以黑、白、青、紫釉为主,纹饰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图案主要为宋金时期常见的菊花、牡丹、莲花,有的碗心书有“福”“花”“郝”“万”“金”“巨”“之”“山”等字样。
“瓷片不仅仅是一块残片,它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真品最好的工具书,犹如活化石一般,保留着它独特的陶瓷文化历史记忆。我在布展时,力求做到每一枚都有不可替代的标本价值。”王鼎说。
孟家井窑充分吸收了磁州窑和定窑的长处,既有磁州窑类型生动鲜明的黑白线条,又有定窑类型精美的印花风格,造型优雅质朴,釉料也多显得淡雅朴素、清净幽玄。
从标本来看,孟家井窑器型以实用的碗碟为多,同时还有罐、钵、灯、枕等器物。虽没有官窑的华丽精细,却自有一种沉静质朴的意蕴藏于其间。北方陶瓷的主要品种在孟家井都有烧制,可谓集大成。
在馆藏的瓷片标本中,有一些瓷绘平淡天真,横涂纵抹,超逸洒脱,极具艺术张力。“宋金时期的民间艺人将抽象艺术运用在了陶瓷装饰上,开创了瓷上抽象画的新境界。”王鼎说。
馆内还收藏着孔雀蓝釉、绿釉琉璃筒瓦、龙纹瓦当等残片,经研究确认,这里曾是烧造明代晋王府、晋王陵所用琉璃的官方生产基地。
指尖瓷韵 活态传承
揉拉捏塑间,传承非遗文化;泥与火的交融,续写传奇技艺。
在孟家井瓷塑工坊,电窑炉、拉坯机、练泥机、瓷塑台等工具设备一应俱全,可以透过陶艺手作,体悟质朴天然的陶艺美感。2016年以来,这里举办了“山西省青年校外活动场所陶艺成果展示”“太原市中小学生陶艺大赛”等活动,成为青少年的瓷塑研学基地。
与此同时,瓷塑工坊通过与漫画家合作,创造性地衍生出极具特色的漫画釉下彩绘,用肆意简率的笔触挥洒出诙谐的当代瓷画,这也顺应了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俱进的创作需求。
王鼎表示,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山西古代陶瓷标本展示基地,通过陶瓷创作、陶艺研学,传承发展太原地区的陶瓷文化,把孟家井打造成“宋代古瓷窑遗址生态公园”,让人们来到这里既能看到古代陶瓷发展演进的历史,又能感受当代陶瓷创新发展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