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西1月21日电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辰龙辞发,巳蛇迎新。2025乙巳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当非遗传统技艺与非遗蛇年春节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我们一起来看太原市迎泽区的非遗传承人怎样用他们的巧手迎蛇年。
“画蛇添福”的木雕
木板上雕刻红色的“福”字,字中左边保留了衣字旁的外框,框内留白处刻有梅花鹿、葡萄、喜鹊等吉祥图案,右侧刻有一条盘旋的灵蛇,蛇身刻有花纹,构成了“福”字的右半边。
这是信義原木雕技艺传承人卞春有创作的木雕作品《画蛇添福》,他用细腻的刀法,毫厘之间,传递着刀与墨的诗情画意。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一幅木刻Q版财神,笑容可掬,一手拿着金元宝,一手持“财源广进”,萌态十足。
化腐朽为神奇,让枯木又逢春。信義原木雕以刀为笔,以木为纸,通过匠人巧夺天工的手法,将文化凝于方寸,雕刻出万千世界。
“笔走龙蛇”的糖画
在早些年的春节,无论是在市集还是庙会,都能看到卖糖画的小摊贩,一群小孩围成一圈,探头探脑地观看糖画的制作过程,看完便要缠着家里长辈也买一个。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化开,甜蜜了孩子们的整个过年记忆。
新春之际,糖画成为蛇年氛围的生动描绘者。“95”后小乙糖画传承人曹冉巧手如飞,运斤成风,勺起勺落间,一个个甜丝丝的糖画作品就诞生了。有的融合了金蛇和“顺”字,寓意吉祥;有的戴着醒狮帽的卡通蛇,惟妙惟肖;有的是吐着蛇信子的金蛇,颇有气势。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铜勺为笔,糖液作墨,手艺人凭借自己娴熟的技法在光洁的石板上画出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当传统非遗糖画遇到生肖蛇,瞬间变得灵动起来。
“瑞蛇迎春”的剪纸
一把生花剪,几多工匠心。恰如山西民歌里唱道:“剪窗花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祖祖辈辈多少年,开出多少愁圪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
这样的场景,一剪,一剜,一扭,刀刀剪剪都是女儿家的巧手慧心。贴在窗上,给北方的粗犷增添了些许空灵精巧,红翠相映,晴天朗日里天地更加明艳高远,朔风阴寒中却又亮出了生活的绚丽多彩。
任氏剪纸非遗传承人任丽红创作了一批生肖“蛇”为主题的作品。剪刀上下翻飞间,妙手偶得,灵蛇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灵蛇的造型设计独具匠心,两条蛇头高昂,双目炯炯有神,传递出一种睿智与威严。两蛇呈对称方向迎“福”,更赋予了其吉祥的文化内涵。
作品中灵蛇的轮廓、眼睛、鳞片等细节部分线条细腻流畅,使图案显得深邃而富有韵味,充分展现了剪纸艺术的细腻与精妙。
蛇的身体蜿蜒曲折,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矫健的身姿,似在轻盈舞动,又似盘旋前进,展现出蛇形的“2025”,构思巧妙。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任丽红老师高超的技艺,更承载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锦蛇幻彩”的刻瓷
刻瓷,源于宫廷中一种名为“剥玉”的技法。通过小锤在力度和力法上的变换,用刀具在十分坚硬的瓷器上刻绘出明暗层次各不相同的图案。刻瓷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
当这种“瓷器上的刺绣”遇上蛇年,两者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呢?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省内唯一从事刻瓷的艺术家苗振洁用充满创意的作品给出了答案。
小花蛇吐着舌头,调皮地卷着尾巴,简笔画的技法,寥寥数笔,刻画出一只全身点缀着花草纹、活泼可爱的小花蛇形象,整体感强且造型独特。
另一只漂色的黑斑蛇则充满了神秘气息,让人联想到《山海经·海内经》所讲到的赤蛇:“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rú)蛇,木食。”
“刻瓷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一毫米的厚度之上操作,必须谨小慎微,把握好力度,稍有差池就得重新再来。”苗振洁说。
非遗与蛇年的结合,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非遗与蛇年的碰撞,产生的不仅有艺术的光彩,还有情意满满的新年美好祝愿。从设计构思到制作成型,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迎泽非遗传承人对于艺术的极致追求,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迎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