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西3月29日电 3月27日,由山西书院联盟、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主办,晋祠稻田书院承办的太原市书院创新发展论坛交流会在晋源区文化旅游局召开。本次论坛以“薪火相传新书院文化”为主题,汇聚省内外专家学者、书院负责人及文化行业代表,围绕书院的文化使命、传承路径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入研讨,为新时代书院发展凝聚共识、谋划方向。
山西省社科联原一级巡视员、研究员王志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燕萍,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羲圃书院院长孟永华,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支部书记吴金生,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正阳书院院长张晋宝,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滨体书院院长武文虎,存古斋谱志馆馆长马格,山西省思贤书院副院长陈旭,晋阳书院总经理朱明宇,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馆长陈建文,太原市城乡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时悦斋藏书馆和家庭博物馆馆长时中瑛,晋祠稻田书院山长李海青,娄烦县政协副主席、三藏馆馆长强建生,孟母文化研究会会长胡中海,山西文史馆馆员张德一,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晋源分会秘书长李拉弟,中国诗歌学会、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太原诗词学会会员郭娟娟等参加了此次活动。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书院兴起于唐、成形于宋、传承至明清,是古代重要的藏书、修书以及文化教育机构,也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古代文章典籍得到保存,先贤思想得到阐释,学术创见得到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遍布各地的书院功不可没。书院的物质与精神遗存、丰富的文化记忆等,在文化建设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论坛开场播放了由山西文化博主于德水制作的专题短片《侯家巷的遗憾是什么?》。该片以太原侯家巷晋阳书院为切入点,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影像,系统梳理了这座百年书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山西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于德水在分享创作心得时坦言:“山西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但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她以拍摄晋阳古城的经历为例,透露团队不仅潜心研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典籍,更在古城营村驻扎一年进行实地考证,投入70万元仅完成一条视频的制作。
“我们宁愿慢一点,也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她希望更多有志之士能加入本土文化传播的行列,以匠心守护历史,用专业传播文化,共同讲好山西故事。
山西省思贤书院副院长陈旭强调,古代书院的核心功能在于藏书、修书和育人。他指出,书院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晋商在兴办教育方面更是树立了典范。现代书院应当以传承优秀文化、延续中华文脉、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为根本目标。面对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需要通过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焕发新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中国诗歌学会、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太原诗词学会会员郭娟娟说,太原书院作为三晋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典籍传承的殿堂,更是精神脉络的延续。并提出“技术+文化”的创新思路,建议利用VR/AR技术还原书院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同时推动书院与高校、企业共建“文化实验室”,孵化传统IP的现代表达。她特别强调“书院微课堂”的社区渗透价值,认为典籍智慧可助力家庭教育和基层治理。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馆长陈建文以该校“龙山书院”为例,分享了大思政教育与书院文化结合的实践成果。该馆通过打造“书香经贸”文化育人品牌,将三晋工匠精神融入阅读推广,形成“书院文化+职业教育”的特色模式,获评2024年山西省职业教育特色文化育人品牌。陈建文提出,未来书院应进一步融合科技力量,通过空间营造与内容创新,让古籍文献“活起来”,成为城市文化新景观。
晋阳书院总经理朱明宇说,晋阳书院依托晋阳湖生态资源,构建集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科技为一体的文化生活平台,致力于做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山西文化强有力的传播者,未来计划打造教育、文化、旅游兼具的综合性优秀文化传播基地。
正阳书院院长张晋宝说,当代书院发展应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文化,宣讲家风家道,推广经典诵读,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智慧穿越时空、服务当下。
孟母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内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胡中海,从事家庭教育20余年,自费兴建全国第一座孟母堂,作为中华母亲文化家庭教育基地,使母亲文化有了载体,他认为,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呼吁全社会关注并建立中华母亲节,重视文化教育的传承。
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督学、山西书院联盟理事长、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羲圃书院院长孟永华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场精准、务实、生动、极富价值与意义的高质量会议,各位代表的精彩发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现代书院的风貌、发展情况和所取得可喜成效。
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书院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文脉,是文化传承、思想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要牢记传承中华文化、挺立人文精神、推进国民教化的历史使命,发挥培养人才、绵延文脉、教化民众、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打造人文高地、精神家园、文化名片,推动书院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风化一方水土,造福一方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经过与会代表的深入研讨,会议达成以下重要共识。
一要传承文脉,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既要守护历史根脉,更要挖掘其时代价值,做到“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让千年文脉在当代“活起来”,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二要守正创新,激活书院时代功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养分,同时探索“古今融合”的创新路径,借助科技力量拓展传播边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同频共振。三要开放包容,共绘文明互鉴蓝图。以书院为纽带,深化人文交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传播出去,更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书院成为展示中华5000年文明的重要窗口。四要担当使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文化强省强市建设,主动融入区域发展,通过文化研究赋能经济社会,展现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文化人、以文兴业,让书院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会后,山西省思贤书院副院长陈旭向稻田书院赠送了一幅珍贵的晋侯鸟尊拓迹艺术作品。
作为承办方,稻田书院展现了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书院依托晋祠大米3300年的农耕文明底蕴,以“传承晋阳文化、弘扬耕读精神”为使命,整合晋阳秋红色文化、山西诗歌艺术等资源,形成“一院多馆”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同时,书院立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秉持“事必求源、证必穷理”的学风,系统整理地方文献,整合地方历史资源、引入高校智力支持,为晋阳文化研究提供学术支撑,并创新“书院+研学”“书院+非遗”“书院+民宿”等模式,通过“艺术之旅云讲坛”“老三届文化沙龙”“晋阳秋里话晋阳”等品牌活动,积极搭建学术研究与地方实践的桥梁,成为晋阳文脉传承的创新范式和以文脉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地标。
未来,书院计划进一步整合晋祠、天龙山、稻田公园等周边资源,打造“晋源文化走廊”,并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文化平台,让千年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让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的文化创意交织共鸣,书写“鱼米之乡”到“文化客厅”的华丽转身,使稻田书院不仅成为一粒文化种子的生根之地,更是一片文明稻田的丰收之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通讯员 杨润德 崔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