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西2月24日电 2月23日,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文旅部数字文化集团原总经理、资深文旅产业策划人、纪录片制作人、《蔚汾河畔艳阳天》总撰稿陈建祖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山西省晋绥文化发展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段晓飞,山西省吕梁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人权事务局巡视员黄军衔,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时事评论员和国际事务专栏作家张剑荆,山西省作协原党组书记、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杜学文,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刘琼,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舟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导、著名纪录片导演闫东,快手副总裁、快手研究院院长、央视《金砖四国》《北极北极》总导演余敬中,演播艺术家、播音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任志宏,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专业技术大校、全军党史军史专家组成员李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2社会与法频道《见证》栏目制片人姚友霞,吕梁市文旅局原局长王成军,兴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军,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制片人孙千雅等出席。
陈建祖回顾了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创作历程。他指出,兴县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聚焦吕梁精神重要发源地的历史地位,深入挖掘、梳理、擦亮、发扬吕梁精神,反映了兴县人民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精神风貌。并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兴县、了解兴县,有力助推兴县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阎晶明充分肯定了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自觉。他指出,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对晋绥红色历史进行视觉化的表达呈现,把革命历史和当今兴县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艺术和叙事方式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史实与个人亲历相结合的叙事中,深刻反映了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历史和兴县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体现了历史态度和当代人的责任,对传承历史、宣传兴县乃至吕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段晓飞满怀深情讲述了晋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介绍了基金会成立以来支持晋绥革命老区事业发展情况和接革命烈士遗骸回家、“晋绥情公益助学”开展情况。他指出,一条蔚汾河,半部晋绥史,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反映了兴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兴县这片红色热土,将进一步推动兴县文化产业繁荣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乔云从历史文化、红色底蕴、发展现状等方面介绍了兴县的基本情况,并代表兴县县委、县政府向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纪录片主创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近年来,兴县坚持高质量打好精品杂粮、精深铝镁、红色文旅、生态文明、城乡融合、民生改善“六张牌”的工作思路和建设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的目标定位,聚焦“特”“优”发展杂粮全产业链,做强农业;聚焦延链集群发展铝镁产业链,做大工业;聚焦农林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产业链,做活文旅;不断优化三产结构,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县域经济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深入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情景故事的真实感、现代技法的艺术感、兴县人民的幸福感;在呈现方式上构思新颖、手法创新,在展现内容上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在宣传教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主题设计上抓住关键、聚焦灵魂,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各界对兴县革命老区、发展新区的认识。在展现兴县历史、阐述兴县红色文化的同时,将兴县作为“吕梁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生动凸显出来,将革命战争年代的吕梁英雄和新时代的吕梁英雄鲜活塑造出来,突出反映了兴县作为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首府在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地位、战略地位、历史地位、文化地位,起到了传承创新、凝心聚力的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乔云表示,兴县将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弘扬吕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讲好兴县故事,以实干实绩的担当成效,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兴县新篇章。
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围绕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进行了深入交流发言,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导演何苗介绍了制作思路。
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纪录片《蔚汾河畔艳阳天》主创人员参加。(康东 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