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兴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紧扣“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坚持产业至上、就业优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认真做好“产业+就业”两篇文章,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力推动乡村产业科学发展,努力实现“人人有工作、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既定目标,一幅产业兴旺、群众安居乐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晋西北大地徐徐铺开。
兴县佰锂通电子车间为兴县创造了50个就业岗位
一年一度的职业技能大赛有力促进群众就业
兴县赵家坪乡佐子坪村领工资的保洁员
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就乡村振兴、劳动力转移就业在罗峪口镇李家梁村调研
兴县德立紫东箱包厂的产业工人
兴县奥家湾乡刘家湾村香菇产业园为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兴县东会乡渔湾村的规模化肉羊养殖产业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新途径
“筑巢引凤”
创造就业岗位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走进位于兴县老城中心的兴县德立紫东箱包厂,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不绝于耳,裁剪、缝制、熨、烫、检验、包装……60多名女工正在各自岗位上铆足干劲赶制订单,各式各样的箱包源源不断地从流水线上下架,一派忙而有序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自从设立起这个工厂,我就第一个报名来这里上班,我每天接送完孩子就来上班,到了接送孩子时间就能下班,工作轻松、时间自由,家庭工作两不误,这真是为我们‘三转婆姨’量身打造的就业岗位。”
快人快语的刘艳一针见血,说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刘艳是兴县交楼申村人,自从2022年孩子上小学全家就来到城里陪读,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经济收入全靠丈夫一人支撑,眼看经济就要陷入拮据,自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想就业又怕耽误孩子,顾孩子又怕耽误就业”,正在为此烦恼时,去年初,在政府倡导下,位于兴县旧药材公司院内的德立紫东箱包扶贫车间成立了,刘艳第一个报了名,经过面试和必要的审核,她幸运地成为工厂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刚开始每月工资1500元,现如今每月平均达到2900元”,像刘艳一样,箱包厂的成立给大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福利”,还有来自全县各乡镇的60多名闲散妇女,通过这一平台顺利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我们是响应县委号召引进的这个箱包厂,这个箱包厂是兴县乡村振兴局和兴县人社局确定的重点扶贫车间,也是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引进这个产业,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无法外出打工的闲散劳动力就业难问题,让她们在家门口能方便就业,实现‘业有所就、劳有所获、家有所养’,从而提升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让她们拥有‘女人半边天’的自信心、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工厂负责人康海燕激情澎湃地告诉记者。
事实上,在兴县这样的扶贫工厂已引进了4家,分别分布在城区的柳叶沟移民安置点、车家庄移民安置点、乔家移民安置点和城区药材公司安置点,形成了箱包、服装、手工、装配等零散手工产业。这些产业属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是解决家门口就业的好项目。仅这4家工厂每年就可提供500个就业岗位、创造产值1500余万元,既方便了就业创业需要,又满足了市场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兴县积极推进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建设乡村就业工厂,通过“龙头企业+乡村就业工厂+农户”等模式,帮助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同时,健全“劳务机构+岗位+培训+就业”一体化培训输转机制,完成职业技能培训、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全县劳务收入迅猛增长。
发展产业
打造增收集群
走进蔚汾镇千城村,一栋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在夏日骄阳的照射下,敞开遮盖的大棚内各式蔬菜茁壮成长。村民刘虎儿正忙着掐枝。身旁的辣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我总共负责5座温室大棚的管护,现在的蔬菜价格也很好,今年的收入应该不错。”刘虎儿说。
刘虎儿以前住在邻近的村里,种的旱地基本是靠天吃饭,一年下来收入微薄,勉强维持着生活。随着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几年前,刘虎儿一家就地搬迁到了千城新村。在合作社打工的他,当上了“产业工人”,领上了“工资”,在产业基地上班,不愁本钱;农技专家按期还来手把手指导,不愁技术学不会;种植的蔬菜有订单,不愁销路。没了后顾之忧,他甩开膀子干,现在他还承包起了3座日光温室,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日子越过越红火。
蔚汾镇是县城所在地,也是全县产业发展的旗帜和表率。3月7日,市政协副主席、兴县县委书记乔云就来到蔚汾镇在千城村就产业振兴工作调研。
在蔚汾镇乔云听取了镇村两级干部的汇报、详细了解了全镇的产业行动方案,他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切实提升发展质效。要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企业服务对接力度,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实落细落地,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千城村党群服务中心,乔云要求,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做大做强种苗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抢抓农时,强化保障,确保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科学谋划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要强化就业帮扶,积极为脱贫户、监测户寻求合适就业岗位,构建“村集体+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乔云书记的无声的行动给全县党员干部做出了示范,全县14个乡镇迅速行动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热火朝天展开2024年产业行动,拉开了全年产业振兴的序幕。
乡村振兴收入是核心,产业是关键。兴县立足资源禀赋,从产业扶持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入手,以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为目的,引领村民不断转变生产观念和方式,实现传统种植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变,日光温室大棚成为广大群众的致富棚。去年以来,全县新建日光温室达到千余座,改造提升日光温室千余座。
为了把产业和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展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年初召开的兴县县委十七届五次会议、县“两会”,都做了重点部署和特别强调,并出台《兴县2024年产业行动方案》对6大产业和8项重点工作,进行详细安排,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目标明确化、措施具体化、要求精准化、考核严格化。
行动方案显示,2024年兴县将坚定不移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精品小杂粮、现代设施蔬菜、生态养殖、特色经济林、优质食用菌、高品质中药材、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建设9方面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始终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认真抓好突出产业、就业并重,以产业拓宽就业空间,以就业激发产业活力,不断增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双轮驱动下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政策“加持”
助力稳定增收
盛夏时节,草木繁盛。放眼望去,兴县大地千山吐翠万山披绿,农民们正抢抓农时进行田间管理,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在黄河岸边的罗峪口镇李家梁村的滩地上,高贵宝夫妇忙得不亦乐乎,展开了一年中最为艰难的辛勤劳作。
高贵宝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以前没有主导产业,种植规划没人指导,一年的收入全靠运气。
自从县里打出“兴县杂粮中国好粮”的口号后,加上附近的山花烂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出订单回收政策,极大地鼓舞了他种粮的积极性,高贵宝夫妇因此也成了第一批订单合同签订人。
“去年我家种的13亩谷子,总共产量7300多斤,企业上门回收卖得21300元,这全靠好政策了!”面对记者高贵宝乐开了花。一旁的种植户张春蝉补充道,“不只是政策好,现在国家给咱农民的服务也是没得说了,免费给种子、肥料,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还经常来指导。”
像高贵宝家一样,近年来在县里的大力扶持下,村民们种植有订单、回收有保障。市场也越做越强,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一年比一年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是越来越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兴县小米的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全县共有杂粮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量2.8万吨,小米产业链产值达到5.6亿元,可吸纳当地8000余人就业,带动21850余户种植户实现稳定增收,小米收入占农民种粮收入的40%,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小米已经占据了兴县农业产业的“半壁江山”。
在兴县固贤乡吴城村,73岁孙大女和老伴李凤英正在香菇大棚里忙碌,“以前我们在村里种大田,一年到头就收入的一万来块,遇上年份不好,有时还得赔本,现在这社会可是没得说了,自从村里建起大棚,我们又多了一份工作,多了一份收入,忙时种自己的地、闲时蘑菇场打工,真是种地务工两不误,收入翻了一番,我们这几年每年至少两万元,去年孙子在城里买楼房我给添了5万。”
说到这里老伴使了个眼色,打断了老孙的话茬,“我们孙子外甥多,如果这个消息说出去,我们怕负担不起。”李凤英说。
像孙大女夫妇一样,村里的所有劳动力通过在蘑菇场务工,不但实现了种地务工两不误,而且收入实现了稳定。
“就业和产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理论在兴县早已深入人心,兴县的执政者们,正在用行动践行理论,用责任书写担当。
“今年我们将有条不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支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业园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挥土地综合效益,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年内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龙头企业3户,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量达到5万吨左右,销售收入突破6亿元。”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白永军说。
科学谋划
定准发展蓝图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兴县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以“农”字为核心,积极探索新型产业,持续壮大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持续调优“1+3+N”产业布局。按照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的要求比例投入产业发展,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业资金使用绩效。
同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模式,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份合作等联结机制,健全到村组的产业帮扶基础数据库,绑定企业100余家、合作社500余个,绑定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万余户,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低收入户产业覆盖率100%、“双绑”覆盖率为100%。
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全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村村抱团发展、村企村社联动发展、引进企业入村共赢发展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探索“党建+信用+金融”等模式,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全县24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其中20万—50万元的有75个村,100万元以上的有31个村。
加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100个,184个脱贫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均在2人以上,带动脱贫户5300户,奥家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狮子洼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兴县现代杂粮产业示范园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初具雏形;其中绿色有机谷子基地15万亩、绿色高粱基地4万亩、绿色豆类基地1万亩,“3个万亩”产业示范园项目成效明显。
据统计,兴县共有杂粮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2.8万吨,年产值达2.2亿元,吸纳当地800余就业,带动12650余户稳定增收。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稳就业、促增收”的种子不断落地生花,兴县的“产业+就业”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文/图 张亚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