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兴县天气闷热多雨,地里的庄稼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仿佛进行着成熟前的最后冲刺。在位于蔡家会镇柳林村的杂粮种业试验示范基地里,谷子、绿豆和豇豆等杂粮新品种长势喜人,硕大的谷穗和丰盈的豆荚形态饱满、沉稳结实,预示着新的丰收即将来临。
“这一茬豆子的产量应该会非常好。”望着满地茁壮的豆苗,负责托管这片试验田的吕梁山花烂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虎平信心满满。再有几天绿豆和豇豆等热季豆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对于贺虎平来说,新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不仅关乎实验的成败,更关乎整个兴县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贺虎平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多山高寒不适宜种植大田作物的兴县来说,优质的种子是杂粮提升产量和品质的保证。
2022年,兴县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协议,围绕杂粮种业科技创新应用,双方在兴县设立了谷子、荞麦、食用豆、高粱等杂粮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和试验示范基地。两年来,在双方的密切配合下各个新品种的试验均取得了丰硕成果。据兴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就育成新品系和新品种16个,其中,苦荞新品种“中苦3号”的田间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350斤,居参试品种第1位,有望通过山西省品种认定。今年6月中旬,刚刚在柳林基地测产收获的冷季豆(豌豆、鹰嘴豆)平均亩产达到了300斤以上,约为普通品种的2倍,经过初步检测,新品种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与传统品种基本相当。
“对于老百姓而言,一亩地多产150斤,就能多收入将近450块钱,大家的种地积极性也会提高。”沙庄村村民李学平最盼望的就是研发出来的新品种能够早点进入市场,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已经协助中国农科院管理了两年多试验田的贺虎平知道,一粒新种子从试验到推向市场,中间需要经历多次反复的试验和筛选,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让农民蒙受重大损失。“我们搞新品种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于求成,要确保每一粒新培育的种子都能经得起不同环境的考验。”贺虎平介绍,试验成功的新品种将会选择在不同海拔、不同水旱条件和不同经纬度的地块进行小规模试种和进一步筛选,待产量和质量稳定后再通过展示示范推向市场。
“新品种的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指导意见和步骤进行田间管理,一点都不能打折扣。”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白永军也密切关注着这一季热季豆的测产和收获。他说,一有新品种测产,所有参与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就会特别兴奋。白永军介绍起这两年的成绩如数家珍,在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经过他们的精心培育,豌豆新品种中秦1号、豇豆新品种豇豆21、绿豆新品种中绿26、红花甜荞新品种中荞21和谷子新品种中谷19号等一大批优质杂粮种子已经从兴县的田野播撒到了全国的土地上。其中,中谷19号经过多次测产和评估均表现优异,最高亩产达到了1128.5斤,且表现出良好的抗除草剂特性,可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田间管理成本,提高种植的综合收益。
“一亩谷子能收1000多斤,这是过去根本不敢想的事情。”自诩为庄稼“老把式”的李学平一有空就到田间课堂去学习,他说自己每天和庄稼打交道,竟然不知道种地还有这么多学问。为了满足兴县杂粮产业的发展需求,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将试验田就地转化成大课堂,通过“讲给听、带着干、做出看”等方式,向农民传授技术,让他们掌握更多科学种田的方法。听从专家的建议,李学平家的谷子不仅增了产,而且还采用间作的方式实现了豌豆和谷子一年两熟。“好光景还在后头哩!”尝到甜头的李学平说他打算流转更多的土地,让自己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在兴县县委、县政府的推动和中国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兴县的杂粮产业加速复兴。目前,该县杂粮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0万亩,年产量1.8亿斤,杂粮产业链产值达到10.5亿元,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5%,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杂粮产品销售到全国29个省,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总销售额3.5亿元。2023年12月19日,“兴县杂粮”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兴县杂粮中国好粮”再次成为晋绥红色故土的骄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给兴县的杂粮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让我们搞杂粮新品种的研发有了更足的底气,我们将在继续加大杂粮新品种研发投入的同时,集成良机良技和良法,加大山区坡地宜机化改造力度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白永军对兴县农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展农业必须掌握良种良技良法。近年来,兴县以振兴杂粮产业为抓手,积极在杂粮种子研发、耕地宜机化改造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农业领域产学研相结合和脱贫山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新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要增强农业的根基就必须持续加大投入,从种子、农机农技、土地和劳动者等方面实现全要素科技保障和支撑,才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农业产业化保驾护航。
实现农业产业优质发展,必须坚持“特”“优”战略。农业现代化要因地制宜也要大胆创新,要找准本地的特色和优势,调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形成既有特色又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使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记者 黄川川)
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育新品 树品牌 促增收——兴县加快做强做优小杂粮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