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西4月8日电 以工代赈是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大同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以工代赈工作部署要求,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促进农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1-2024年全市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1个,争取中央及省级以工代赈资金10689万元,累计吸纳务工群众2709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890万元,人均增收1.07万元;全市在重点工程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共147个,累计吸纳务工群众17738人,劳动技能培训12554人,发放劳务报酬24318.53万元,人均增收1.37万元。2024年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数量和培训人数全省排名第1,就业人数和人均报酬全省排名第2。
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作用,建立了由大同市发展改革委、大同市住建局、大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大同市交通局等19个部门组成的全市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市级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规范水平。制定《关于在全市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印发《在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2024年重点工作事项》等文件,梳理确定了大同市适用以工代赈的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能够实施以工代赈的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以及工作流程规范。
加强项目调度,掌握工作进展。依托国家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线上调度系统,做好项目填报前的数据收集、资料整理等相关工作。填报前进行工作提醒,填报过程中认真与上一季度数据进行比对,填报完成后对全市项目推广情况进行通报,并对下步推广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开展宣传培训,提升工作能力。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政策落实不打折、不跑偏、不走样,大同市发展改革委分级分批抓好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深入解读推广以工代赈的有关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通过召开视频会、集中培训等方式开展政策解读培训会5次,共培训县区发改部门、项目所在地乡镇和施工单位工作人员100余人次;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对这一政策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理解也更加透彻。
下一步,大同市发展改革委将坚持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一号文件提出的“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继续扩大劳务报酬规模”部署要求,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原则,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挖掘用工潜力,提高推广项目数量,特别是在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深刻把握此类项目数量多、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基本都可以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的特点,瞄准适合人工作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务工渠道,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