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西10月9日电 呼延村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街道,西傍巍巍崛围,东眺悠悠汾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里土地肥沃,物产极为丰富,加之遍布的古迹遗存,共同编织出一幅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画卷。有史可考以来,呼延村便以其庞大的规模与人口,稳坐太原河西地区第一大村的宝座。
呼延村内百人以上的姓氏多达143个,令人称奇的是,尽管姓氏繁多,却独独不见“呼延”一姓的村民。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这座村落会以“呼延”为名呢?
为啥叫呼延村?
呼延原为匈奴族姓呼衍,属匈奴四大部族之一。秦汉时,匈奴频繁侵扰汉族聚居地。汉武帝后,南匈奴归附西汉,北匈奴则北迁。东汉末至三国,东胡鲜卑崛起,征服匈奴领地,北匈奴西迁欧洲建立阿提拉帝国,南匈奴则南迁至并州陕甘一带。为稳定北方,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安置于陕西、山西、河北一带,以匈奴贵族为帅,汉人监督。其中,呼延部的一支便在崛围山麓、汾水之畔扎下了根,孕育了后来闻名遐迩的呼延村。据考证,呼延村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年,其村名沿袭自该部族姓氏。
呼延村之名,另有一传说源自北宋名将呼延赞的养马场。呼延赞,这位在《宋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英勇将领,其生年虽不详,却以卓越战功和忠诚于国的形象深入人心。相传呼延村便是这位大将曾经的养马场,人们以他为荣,将这份荣耀融入村名之中,世代相传。
历史文献《续资治通鉴》《太原府志》以及清《阳曲县志》等,提供了关于呼延赞生平的宝贵资料,确认其出生于阳曲县。1999年9月出版的《阳曲县志》明确记载,呼延赞是尖草坪区呼延村人。从时间上来看,呼延村的历史底蕴远远早于呼延赞的诞生。
时至今日,呼延村内虽已没有呼延姓氏的居民,但诸如“呼延沟”“呼延圪洞”等地名依旧悠悠回响。这并不意味着呼延一族的血脉就此中断。事实上,随着历史长河的缓缓流淌,呼延氏族在与汉族的深度交融中,姓氏也随之变迁,有的改姓为呼,有的则简化为贺,悄然融入了更为广阔的中华姓氏谱系之中。
人文底蕴好深厚
呼延村有自己的村徽、村歌、村赋,由此不难感受到这里的人文底蕴之深厚。村西宝塔在望,为国家级文物;崛围红叶自古就是太原著名的外八景之一,村内名胜古迹更是比比皆是。
唐槐。呼延村的唐槐,至今已有1500多年,胸径达1.6米,为太原市和山西省政府挂牌的重点保护古树。树下坐北朝南原有土地庙,最后一次重修于清宣统三年,历经风雨变迁后荡然无存。现存土地庙为村民2001年修筑。
关公庙。呼延关公庙始建于864年,清道光年间重修,是呼延村唯一没有被人为损毁的古代建筑。2003年被尖草坪文管所定为尖草坪区级文物。2006年由村党总支、村委会决定重修并上报文管部门,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于2010年启动修复工程,受到各界人士支持捐助,2014年恢复原貌。关公庙为两进院,古建飞檐翘角,与前面的映山湖,背后的崛围山交相辉映,景色宜人。
张家大院。张家大院是民国年间由张家经营的典当铺。三进院,清代晚期建筑,整个院落为前铺,中堂,后厅,东西两侧厢房,角落有耳房。后当铺铺面被拆除,现存二进院,为村委会所在地。2009年9月30日被列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河西第一大村,凭啥?
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呼延村依山傍水,野生灌木植被有黄刺梅、黄栌等几十种。野生药材十分丰富,根茎类有何首乌、土大黄、土人参、银柴胡、黄芪、远志、西北狼毒、柴胡、党参、大黄、藕节、芦根、黄精玉竹、石蒜等。
呼延村的土地和农业资源,经历代先人们辛勤开辟,有了村东阡陌连接、能引汾河灌溉的大小各异的水地;将村西七沟八渠的坡地开垦成能耕种的层层梯田,成为地肥水美的鱼米之乡。府西大米最早的产地,便是这里。
凭近水楼台的旅游资源。呼延村位于崛围山脚下,村民靠山吃山,依托崛围山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开设农家乐,让游客在品味农家菜肴的同时,体验采摘、登山、赏叶等亲近自然的乐趣。
夏季戏水,冬季滑冰,映山湖已成为呼延村的旅游新名片。追溯其源,这片碧波曾是繁荣一时的渔场,却因水源枯竭而沉寂。再往前,它仅是明朝洪水肆虐后留下的沼泽遗迹,然而,呼延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历经多年辛勤治理,终将这片不毛之地化作丰饶的“下渊子”。
凭科学规划与高效执行。近年来,呼延村在村“两委”的引领下迅速崛起。1999年至2001年,呼延村建200余亩现代化大棚,配套深井、自来水与电力,种植反季蔬果,增收显著。2022年,新增25套高科技温室大棚,扩大天桥园区,持续引领乡村振兴。
呼延村自2010年起,通过建设居民楼与高层住宅革新村貌。2017年,借汾西公路拓宽契机,筹建新住宅区,安置拆迁村民121户,加速村庄现代化。次年,占地50余亩的呼延公交停车充电场建成,配套5条公交线路,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今天的呼延村,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积极申报国家“美丽乡村”称号,旨在将呼延村打造为一个集绿色农业、宜居环境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示范性乡村,续写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